时下,全国各地对疫情的防控仍未松懈,由于不少省份有出行隔离限制,可能导致省内旅游及周边游较为便利。从安全和休闲双重需要考量,还是提倡久居闹市、而不得出行的人们多到乡下换换空气,放松一下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基于此,无景区化、休闲化、生态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更适合当下的疫情形势。乡村休闲、度假、旅居和康养恰恰是最理想的选择,而自驾车作为代步工具则成为标配。
本文为马牧青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专访,就疫情期间的“五一”小长假出游特点、方式和安全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
记者:国内居民“宅”在家办公的日子已经有一段时间,积累较强烈的旅游意愿,您怎样看待此次“五一”小长假?
马牧青: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长达5天,是12年来最长的,也是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首个5天假期。
因为疫情,大家已经在家“宅”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景区及旅游相关行业错过了春节,错过了清明,错过了整个春季,整个行业已经急不可耐,显然已不想再错过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
如果说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3天假期只是一场热身“测试”的话,那么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可能是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行业最期待的“重头戏”。从目前通过各种渠道披露出来的信息来看,“五一”小长假将迎来今年首个真正的旅游小高峰。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4325.4万人次。携程发布的报告称,“五一”出游人数预计将达到清明的2倍以上。从小猪短租平台的浏览量和预订量上看,“五一”期间,三亚、厦门、青岛等海滨旅游城市搜索量及订单已有明显增幅。
去哪儿网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平台预计出游旅客量与清明假期相比增长近4成,游客出行结构仍以“两大一小”“两大两小”为主,放松、“遛娃”成为主要需求;国内度假型酒店预订量周对周环比增2.36倍;游客出行范围由清明小长假的“1小时高铁游”逐渐扩大至“3小时生活圈”;京津冀地区健康状态互认之后,可能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又一个热门度假地区。
二
记者:今年的“五一”小长假会呈现哪些特点?
马牧青:从旅游需求看,单纯的景区观光旅游会进一步趋淡,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自然环境下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乃至短期的旅居康养会成为一个重要选项。户外旅游虽然小众,却日益受到人们青睐。马蜂窝旅游最新发布的《“五一”小长假旅游趋势报告》显示,游客优先选择户外短途游。平台上,“五一”期间国内最热门的景点排名前十位,全部为户外类型的旅游景点。
从出游组合形式来看,“两大一小”“两大两小”的家庭游会更普遍,而非过去一直盛行的团队游。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旅游是一个趋势,疫情可能会进一步助推这种态势,“五一”小长假期间,以小众、短期、单一需求为主的家庭型“微度假”也许会成为主流。“微度假”的核心在于“微”,主要针对减压、亲子、旅居等小需求,提供出行更加随意、形式更加自由、环境更加完善、体验更加优良的时空性、综合性微产品和微服务。
如果从目的地角度分类,旅游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况: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游。对于国内旅游,鉴于疫情尚没有彻底消除,各省市之间对出行的限制条件不同,有必要分层管理,譬如跨省游、省内游、周边游、乡村游等。
以上旅游需求和方式无疑会降低人群密切接触机会,有利于疫情安全防范和控制。在当下国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旅游环境危机四伏,不建议出国游。在国内总体上没有太多新发病例,到不少地区旅游还是相对安全的,所以,“五一”假期开放或启动某些景区与项目还是合理的。
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对疫情的防控仍未松懈,由于不少省份有出行隔离限制,可能导致省内旅游及周边游较为便利。从安全和休闲双重需要考量,还是提倡久居闹市、而不得出行的人们多到乡下换换空气,放松一下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基于此,无景区化、休闲化、生态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更适合当下的疫情形势。
时下,乡村休闲、度假、旅居和康养恰恰是最理想的选择,而自驾车作为代步工具则成为标配。
三
记者:您认为“五一”5天小长假游客应该以怎样的旅游方式更为安全?
马牧青:疫情期间,旅游安全至关重要。
4月13日,文旅部、国家卫健委曾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间:旅游景区只开放室外区域,室内场所暂不开放,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收费景区在实施临时性优惠政策前要做好评估,防止客流量超限。
4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又发出提醒:“五一”出游疫情防控不放松,安全文明记心中。第一、防控优先,加强防护。第二、避免扎堆,错峰出游。第三、牢记安全,远离危险。第四、遵守秩序,文明出游。
钟南山院士此前曾表示,戴口罩仍是很重要的自我防护手段,现在就摘掉为时尚早。不过,在疫情不严重的地区,人少的地方或空旷场所,不一定必须戴。这些要求对于“五一”小长假尤为必要。
对于旅游者,建议选择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出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危人群不建议旅游;就近错峰出游,尽量避开热门景点或者景点高峰时段;途中要做好防护,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尽量减少饮食次数;最好自备食品单独食用,这样会大幅降低聚集风险,如果在餐厅用餐,注意间隔错位用餐,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对于旅游社,建议针对性采取一些措施,如:对导游及司机进行健康检查,实施测温上岗,保证车辆的空座率在合理空间内,实行分餐制等。
四
记者:对于一部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地区来说,也存在人流扎堆的风险,您认为应该怎样保障游客安全出行?
马牧青:从市场角度,门票应该是调解人流的重要手段,而非悖离市场规律、单靠行政命令手段、一味地减门票或降门票。对一些热门景区,可能还要适当提升门票价格。这种考量,还有自然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的原因,更有游客承载量规定,以及原住居民与旅游者舒适度的双重影响。
事实上,景区分流管理问题一直存在,疫情只是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隐患和要求。这几年不少景区一直在加强智慧景区建设,目的就是解决线上分时预约、实时监管人流量及线下精细化管理的问题。疫情期间,智慧旅游应该发挥真正的作用了,而非只是成为一种摆设和噱头,甚至是一种形象和政绩。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