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泰国媒体报道,1月25日上午11时40分左右,泰国普吉海事处接到查龙湾码头工作人员进击报案称:一艘载有45名乘客(包括43名外国游客、1名导游及1名导游助手)的快艇在普吉麦通岛及甲米皮皮岛附近海域发生翻船事故。
事故疑似由于海水注入,导致快艇突然增重侧翻而引发翻船事故,大部分船体沉入海中。所幸船员及时停船并向过路游船求助,船上游客均得以平安脱险,并被送往皮皮岛继续游玩。目前,翻船的具体原因仍在继续调查中。
普吉普吉,凶多吉少?
根据中国领事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各类旅游活动安全事故导致182名中国公民意外身亡;其中,在泰国参加旅游项目身亡的中国游客多达64人,仅在泰国南部溺水身亡的中国游客就有47人。
而普吉更是成为“重灾区”,自2014年来,每年都有中国游客都在普吉岛海域因翻船、撞船等事故受伤乃至身亡。在此次快艇翻船事件之前,11月4日,一艘游艇在普吉海域起火后沉没,所幸游艇上的9名外籍游客被附近渔民全部救起;而2018年的“7•5”普吉船难,更是一次性夺走了47名中国游客的性命。对此,有不少网友称,“普吉仿佛遭到了诅咒”,成了“不吉之地”。
在业者淳于乔(化名)看来,这样的说法显然有些过激。“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安全的旅行目的地,任何海岛目的地都有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发生行船事故。”另一方面,淳于乔也认为,之所以普吉岛附近海域被多次曝光行船安全事故,恰巧也能侧面说明普吉的热门程度——“有关注才有事故”。
另一位泰国业者布小谷(化名)也持类似的看法。除此之外,布小谷认为,普吉乃至泰国的相当一部分船难事件的发生,与当地船只质量参差不齐也有一定关系。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当地时间2018年11月17日下午4时左右,沉睡海底长达4个月的“7•5”普吉船难沉船“凤凰号”船体被成功打捞。12月17日晚间,泰国警方公布了对“凤凰号”的调查结果,而该船体在设计、建造等多方面均有“不合格之处”。
按照标准,“凤凰号”本应有四扇水密门,但实际上只有一扇;船体本该使用船用窗,游客遇到紧急情况可击碎玻璃逃生,但由于使用未达标玻璃,造成遇难者当时逃离船舱困难。此外,船内违规装有大型浴缸,且船底捞出3吨违规配重水泥等。
布小谷告诉TBO,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普吉岛当地的船只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设计、验收环节的时间及其他成本问题,当地的二手船交易市场开始红火起来;而贪图便宜购买二手船只的卖家,也基本不太愿意拿出更多成本重新设计和改装船只,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船只安全隐患。
另据界面新闻的报道,普吉岛港务局(Marine Office)提供的注册文件显示,凤凰号的主要材质为铁,造价为1177万泰铢。“相比1000万泰铢能够买下一艘二手游船的价格来看,凤凰号的造价确实较低,这也许也是船底灌入3吨配重水泥的原因。”布小谷坦言,不少中国旅游业者来到当地买船,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甄别能力,而被当地造船厂商“坑骗”;此外,由于中国游客对于体验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购船者会提出增加儿童游乐区等玩乐项目的想法,而当地厂商为了利益,也很难完全顾及到船只设计的安全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条未达到严格标准和规范则被加以使用的船只,都会变成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其被引爆,没有人能全身而退。泰国官方在确认“凤凰号”造船厂违法经营后,已经批准逮捕其船长、船主、造船工程师等有关人员;而由于事故而逝去或者受伤的游客,或许才是最无辜的。
翻船事故,东南亚海岛的“通病”?
在去年的普吉船难事件后,普吉岛官方为了提升泰国海上旅游安全状况,提出了要求普吉岛主要游船码头必须安装中央监控、所有船只离开前必须接受机构的安全规范检查、对出海游客进行面部识别登记、对导游进行资质审查等多项规范。泰国当局也随后提出,要在各码头设立安全检查站、强化风浪预警系统,并在查龙湾码头设立24小时“海上联合救援协调中心”等。
对此,淳于乔认为,在种种规范出台后,仍然出现此次的普吉快艇翻船事件,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归结为当地政府审核及监管的松散低效。“通过上次的普吉船难,很多业者都对泰国当局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产生了不满和疑问,这些不仅影响到了消费者对泰国的旅游热情,实际上也让很多业者对泰国旅游的信心受到一些打击。”
实际上,就在一个月前,2018年12月26日下午4时左右,一艘载有21名中国公民的游船在越南中南部庆和省芽庄市附近海域发生翻船事故,至少造成两人不幸身亡,包括一名中国游客和一名越南导游。在《新京报》对该事件的报道内容中,提到有多名游客表示船速非常快,且船上游客并未穿着救生衣。
而几乎在2017年的同一时间,一艘载有30多名中国游客的游船在下龙湾附近因相撞事故沉没,所幸并无人员伤亡。
“不止是泰国,很多东南亚海岛的出海项目,都存在不少的安全问题。”布小谷向TBO表示,尤其是通过“零负团”模式做出知名度的几个东南亚海岛,大都存在船体陈旧、设备老化、违规超载等问题。究其原因,布小谷解释称,在过去“零负团”的思路下,相关运营主体过分突出低价噱头而不足够重视游船安全性;而事实上,这一类型的海岛的旅游开发大都由中国业者主导,这也反映出不少国内旅游业者在开发目的地方面仍有一定的思维误区。
从主观原因上来看,组团社、地接社或项目公司也由于管理松懈、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未能对海上旅游安全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在游客的安全教育及防护措施方面存在疏漏。除此之外,由于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旅游区域的安全软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游客增长的速度,缺乏专业的项目教练、救生人员及救护措施等,这也成为拉低事故救援效率的障碍之一。
在淳于乔看来,翻船事故多发不仅仅是一些东南亚海岛的“通病”,也反映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质量问题。“国内旅游业者似乎在产品思维上还有很大的不足,这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