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数量、多种类的酒店面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各家存量酒店和增量酒店都面临着人力资源的困惑和挑战。
新开酒店招人难,于是他们凭借到老酒店“加薪挖人”的手段解决一部分困难,再到旅游院校争抢实习生来解决一部分缺口,多数酒店都是在人员到岗并不齐全的情况下匆忙开业。对于各城市和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存量酒店来说,一旦听到有新建酒店要开业,似谈虎色变一般,因为经过培训、熟悉岗位工作的员工、管理人员,都会在新开业酒店薪酬和升职的诱惑下数量不定地被“招降”。可存量酒店往往因为效益和组织架构的原因,对员工和管理人员即将流失的局面束手无策,只能靠招募新员工和使用实习生补充人数,艰难维持经营。
按理说,院校的实习生应该属于企业的后备资源,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符合要求的学生并不多;再从双向选择的角度看,实习后的学生通常有三分之一无意再加入酒店企业。
一方面,需要大量专业素质人员的酒店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目前和未来的潜在员工——旅游院校的学生,其入行数量和质量似乎都和行业要求有很大差距。教育“产出”与企业需求之间为何存在如此错位?原因很多,笔者试做如下分析:
院校之过
生源层面的问题
多数旅游职业学校难有生源,在掌握职业技术也有就业前途的当下,服务职业可能处于家长和学生选择的末位,未来工作的艰苦和薪酬水平是服务行业不具吸引力的主要原因。这一层次职业教育的招生难决定了输送基层服务人员至行业的数量瓶颈。
另一类是旅游专业的大专院校。目前这类应用型院校招生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一年可以招收到千名左右的学生入校。但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这类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属于三本以下水平,生源的整体素质差强人意。再加上这类院校取消了80年代要求的面试环节,对学生的身高、颜值、性格等放弃了要求,而当这些学生毕业走向酒店时,身高和颜值还是会起到关键作用。前期的面试免除,给某些学生的就业选择带来困难。
还有一类是985、211类名校旅游管理专业。入校的学生多冲着校名和学历而去,对于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多大兴趣,即便进入了行业,名校光环使这些学生在应聘岗位时希望从总经理助理起步,可现实中,没有基层岗位实践经验、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往往无法胜任这一岗位。
由此来看,三个层次院校生源的有效数量显然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
师资和教材层面的问题
目前旅游大专院校的师资往往都符合学历要求,而对行业的理解和实践多为空白,于应用型专业而言,这一点是导致院校输送的学生与行业脱节的原因之一。如果老师没有对行业和专业的深刻理解,那么传输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就是苍白的,无法点燃学生对于未来入行的激情。除了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如果没有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讲授课程时会有在投影上调酒、在投影上做市场营销的后果。应用型专业,教师带学生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现在进入酒店后,教师和学生同样茫然。笔者在想,专业课为何不能多请些行业导师给学生讲授呢?这类讲授课程可以在酒店现场进行,教师可以同样以学生的身份听讲,以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增进对于行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理解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将要进入行业的学生。这个方法简单有效,不知大专院校为何无法落实。
教材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目前酒店行业在互联网、大数据的生态环境下,平台、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出现了市场营销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工程管理的智能化、应用工具的移动化……可是目前酒店管理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否同步更新了呢?编写教材的教授们可能对于行业的变化还没能完全掌握,教材内容的滞后是一种现实。在校学生学习阅读的都是过时的应用类知识和方法,必然会影响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对于应知应会内容的掌握。
院校之过
企业之过
除了院校之外,对于人才供需错位的现状,酒店企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用人企业而言,由于目前大量的新酒店开业,在人才匮乏的现实中,难免急功近利,多数酒店把旅游院校的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没有认真地给实习生制定实习计划和选派实习导师,没有把实习生当成未来的潜在员工来加以培训和指导,这种现实致使很多学生对企业的现状不满意而无意从业。
企业之过
在这方面,广州的南沙大酒店投资方和经理人为其他酒店做出了很好的样板。该酒店把自己当成一个教育实践基地,和多家旅游院校签约,让教师和学生轮流入店实习。各部门经理担任专业导师,经历过实习的学生,通过考核和筛选可以留用,优先成为长期员工。这种做法,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积极的,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也有了实践和调研的基地。可惜像这样投资方和经营者都重视教育和学生的酒店企业真是太少了。
纠错之举
旅游事业正在我国大力发展,其速度是其他国家的几倍,按理说足够数量的旅游教育院校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足够的、合格的、有志于行业的未来从业者。可目前因为上述提到的种种原因,培养基层工作者的职业学校难有生源,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三分之一没有进入行业,还有三分之一入行后由于多种原因而改行,因此,在数量上已经产生不足。
要减少教育“产出”与企业要求的错位,提高人才输送效率,笔者认为,首先应用型院校应该改革、转型。 这种改革转型应该从招募师资着手,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可以让学院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机会在经营现场了解企业管理者教授的内容、了解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内容,感知真实的环境,激起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兴趣,这一点对学生至关重要。关于应用型学科的教材,尽量多用案例,业内专家可以从各方面提供大量有效的教育案例,学院师资和业内导师可以合作编写教材。这类模式其实不属于创新,瑞士的洛桑、理诺士等应用型旅游院校多年如此,院校与企业同步,他们的学生大受企业欢迎。这类院企合作模式培养的学生有些连大学学历都没有,但也得到酒店企业的青睐和争抢。另一方面,酒店企业也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把培养实习生和师资当成对于行业百年发展的贡献。
错位的纠正其实难度不大,有样板模仿学习即可。关键不要过多强调体制障碍,无论对于学校还是酒店企业来说,决策者的因素无疑起到关键作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