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酒店行业内流行一种说法,即房地产行业“绑架”了酒店行业,酒店作为房地产行业的末端,面市以后并不乐观的经营状况让房地产投资商很是头疼。下面一组数据是同一家房地产投资商在不同城市和地点、投资不同酒店业态、聘请不同的国际品牌管理公司产生的不同的坪效(即建筑物内可经营面积产生的收入):
一、上海某高端品牌,位于CBD的商务酒店,坪效为5600元/平方米/年;
二、位于上海郊区的某高端品牌度假酒店,坪效为1500元/平方米/年;
三、三亚某奢华品牌度假酒店,坪效为4600元/平方米/年;
四、三亚某高端品牌度假酒店,坪效为3000元/平方米/年;
五、北京某高端品牌,位于CBD的商务酒店,坪效为3800元/平方米/年;
六、北京普通地段的次高端品牌商务酒店,坪效为2200元/平方米/年;
七、深圳某高端品牌,位于CBD的商务酒店,坪效为3500元/平方米/年。
坪效差异如此之大,是否和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成本水平和消费水平有关?在同一城市,同一类型酒店坪效的差异,是否和地理位置有关,抑或和品牌及经营管理水平有关,和行业供大于求影响收益有关,和投资方虚荣心下的求大空间有关?
数据中的第一家酒店曾在10年前创造过8682元/平方米/年的好成绩,10年后的今天,在同样面积的建筑物内,已经无法达到10年前的水平。这样的变化,和城市、地理位置、品牌和经营管理能力无关,而和该城市多开了几十家高端酒店有关,和旁边开了同一管理集团更高品牌的酒店有关。
数据中的第三家和第四家,处于同一度假地内较好的地理位置。由于品牌不同,吸引的目标客户群不同,其消费能力自然有差别。所以,在同一个市场差不多的建筑物面积里、每年每平方米的经营面积里,创造的营收有1600元之差,是城市、地理位置、品牌匹配度所决定的。
数据中的第五家和第六家酒店,处在同一座城市,地理位置不同、品牌不同,同为商务酒店,由于品牌档次和地段原因,坪效之差有1600元。
数据二中,该酒店由于地处郊区,区域环境和上海市区不具可比性,加上所处位置只有上海本地和少数江苏地区的顾客才会光顾,其出租率不理想,均价难卖高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好的品牌也难以挽救困局。
此外,近些年,酒店行业还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5年以前建造的酒店,坪效普遍较低。这些酒店有一个共同点——大,高端酒店的大堂面积堪称巨无霸;商务酒店的会议厅超大,一般可以容纳800至1000人的会议;宴会厅前厅差不多占了整个宴会厅三分之二的面积。但是,房地产投资商们很快就发现,大空间除了加大能源消耗外,并没有产生与之相应的投资回报。
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笔者以为,这与房地产投资商的惯性思维有关,在房地产行业,面积与收益是成正比的。而酒店行业并非如此,酒店不以面积论英雄,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三年前,上海国资委出售旗下的两家酒店,两家酒店均位于中心地段。其中,酒店A由国际品牌管理,总面积小于酒店B,酒店B由业主自行管理,面积大于酒店A,而结果是酒店A的售价高于酒店B整整10个亿。综上所述,房地产投资商若要涉足酒店行业,需要重新认识这个行业。不要把钱浪费在前期的虚荣和不专业上。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