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2年,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力大大超越了预期,新冠这只“黑天鹅”飞的时间太长,并且从“有声到无声”,把人类折腾的够呛。
来自次方点评的数据显示,深圳酒店业2019-2022年Q1的OCC分别为85.72%、61.39%、59.32%和39.37%。2019-2022年Q1与之相对应的Rev PAR分别247.41元、151.50元、157.47元和89.39元。在与多个城市酒店总经理交流中,很多总经理表示,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很惨,有的酒店在一季度入住个位数已经成为常态。
“大厂”的数据如何呢?
我们看看酒店业头部阵营:华住集团2021年全年酒店净营收同比增长25.5%,全年净营收达128亿,净亏损为4.65亿元。华住集团在财报中还表示,2022年,华住预期开设约1500家酒店,并关闭500-550家酒店。预计第一季度收入将较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11%-15%,或增长1%-5%。而对于2022年全年来说,华住预期收入将较2021年全年增长15%-20%,或增长4%-9%。
我们再看看上海锦江,2021年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3.39亿元,同比增长14.56%;实现营业利润5.77亿元,同比上涨107.95%;实现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8.07%;扣非净利润为-1.22亿元,对比2020年-6.70亿元大幅缩窄。在相关报道中说,其到2022年底,还计划新增开业连锁有限服务型酒店1500家,签约连锁服务型酒店2500家,加速其核心主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
从以上数字看,虽然亏损,锦江和华住都不会停下扩展的步伐,亏损只是账面的亏损,一是作为上市公司,有资本的支持,融资能力强,二是上市公司必须持续扩张,他们的公司才有品牌价值。另外,作为“大厂公司”,组织能力,还有高中低端产品矩阵整体攻势,以及供应链、体系化、会员以及拓展边界的能力等等。
所以,“大厂”的底层逻辑与中小型酒店企业的逻辑不同,“中小型”酒店企业,要找到自身的优势,提升创新和生存能力,才能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活下来。
3月份,旅游及酒店行业再次跌入“冰点”,全面复苏还需要时间。《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所说,相比危机,从不确定性中获得成长更为重要。对酒店行业来说,谁能在行业低谷中主动求变,谁就能在后疫情时代更好抓住机会。
那么在这样一个最差时期,我们的酒店企业该思考什么呢?
一、对未来要有充分预期,即使疫情控制住,酒店生意能恢复到2019年吗?恢复到几成?恢复后的应对策略是什么?不能恢复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有哪些方案可以帮助酒店实现更大收益等等。
二、对于那些需要更新的老酒店来说,要趁着生意差时,产品该翻新翻新,该升级就升级,把产品打磨好,让产品有能量,在产品体验、卫生安全给予客人更好的体验。疫情常态下的酒店经营,非接触式技术已成为消费者在进行酒店产品选择决策时的重要影响因素,物联网、AI、大数据等数智化新技术的应用在优化酒店运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酒店经营成本等方面提供了支持。数智化技术在酒店服务前中后阶段的应用将颠覆传统酒店的模式。
三、生意低迷期,酒店生存与安全第一,要及时止损,把成本降低到最适合的水平,活下来最重要。另外,要深度思考在酒店生意差时,还有哪些提升业绩的能力。深入拓展边界,在文化价值网、旅游价值网、零售价值网、生活价值网中能否延伸,是ToB延伸,还是ToC延伸。
四、积极拓展边界,锻炼团队在数字化管理、营销和销售方面的能力,建立未来经营管理模型,更高效、更便捷。酒店不再只是简单的住宿场所,休闲、康养、娱乐、教育、交友等体验也开始受到消费者更多追捧,多样化的新消费需求也促使酒店进一步从客房品质、体验方式、沉浸感受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发展。
五、提升创新力,生意是生生不息的创意,生意是创造出来的,要有与众不同的产品定位和服务差异。不断提升酒店空间价值,比如外卖、私域能力、场景策划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私域流量能力等等。还要把基础服务做扎实,提升客户满意度,把酒店口碑做好。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对酒店企业来说,当下是最差了,但大尺度看,也不是最悲观的,我们回首历史,看看那些逝去的很多生命,他们上过战场、经历过大饥荒,他们啃过树皮,吃过糠窝头,对于当下我们的经历并又算什么呢!另外,从当前的态势看,全国各地都加快构建全民免疫屏障,也是对未来全国人口流动做好铺垫。所以说最坏的时期该到头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