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同仁跟我探讨,是否可以开发剧本杀项目,这类项目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但跟同仁们探讨完后,发现其实他们的项目更多偏向于剧本式体验或者沉浸式演出,而不是剧本杀,那么剧本杀是什么?剧本式体验是什么?跟目前已经成型的沉浸式演出、主题式氛围营造有什么区别?
一、剧本杀、剧本式体验、沉浸式演出、主题式氛围营造是什么?
1.剧本杀
剧本杀是一种角色扮演类游戏,在一定的剧情约束下以及相应的角色设定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好相应任务,体验角色在相应场景下的应变及活动。剧本杀可能源自早期的桌游与戏剧角色扮演的结合,在网络游戏及热门综艺的推动下,成为了年轻人乐于接受的一种娱乐方式。根据美团《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下面简称《剧本杀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941万,超七成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超四成用户消费频次在一周1次及以上。”所以不管人们认为它是一时的消费现象,还是其他的什么,剧本杀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成规模的消费市场。
“《剧本杀报告》数据显示,有37%的用户就是被《明星大侦探》等综艺节目所吸引。而随着入局玩家数量的持续增多,剧本杀的热度也在持续提升,有40%用户通过朋友推荐玩剧本杀。”
剧本杀的核心是角色,关键是剧本。
核心是角色,那就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自己的身份、背景、行为特征、设定模式的,是有自己思想与灵活度的,扮演者必须在角色的要求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符合角色特征的语言和行为都是禁止的,比如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是医生,如果他抽到的角色是律师的话,他生活中的专业医学知识是不允许用于角色扮演的,因为整个活动中角色是设定的。
剧本是关键,要有足够有逻辑、有悬念、有刺激、有细节、有节奏的剧本才能让角色发挥作用,并让剧本杀本身的活动进行下去。而串联角色,让角色进行发挥的空间,是依照剧本设定进行的。剧本杀,剧本一定要好,服装、道具、空间、布景都可以差一些,但是剧本本身要能够立起来。最早的剧本甚至只需要脱胎于桌游与狼人杀,简单的环境就可以进行,但推动活动向前的剧本一定要有足够的支撑。剧本要有逻辑,能够调动角色思考,甚至需要角色提前知道一部分的剧情,提前进行一定的代入,并排除角色大部分的无关思考,让角色聚焦于主线剧情,因此剧本的功底往往体现出剧本杀的本身功底。
在剧本杀中,剧本和角色至关重要,场景相对可以粗糙,因为剧情和角色扮演推动着后续的进行,场景及道具反而没那么重要。虽然好的场景及道具能够加强体验感,但是剧本沙中推动活动向前的不是这些,而是角色与剧本,因此即使场景及道具差一些,甚至某些道具粗糙到只用一张小纸片写上文字代替,也不影响剧本杀本身的推进。
剧本杀需要个人对于角色的理解,也需要团队对于剧情的一致性推动,甚至需要参与者熟悉剧情后对于道具场景及剧本本身不足给予容忍,因此,剧本杀的参与者每次规模不能太大,几人到十几人,最好是本身就熟悉的朋友关系,如果不是的话,需要事先的熟悉与对剧情的了解,从而建立一定的默契。
2.沉浸式演出
沉浸式演出是2018年以来出现持续火爆的一种演艺形式,通过声光电效果及舞台的成像、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等让游客整体感受到某种时代氛围或者让游客感受到参与到某类活动中,前者诸如《知音号》,后者如宋城的千古情系列。
沉浸式演出是剧场主导为主,用声光电、舞台变化、演员的站位与表演等让游客身临其境,让游客的感官在同一时间受到相同的情感推动,因为人的思考深度有差异,所以沉浸式演出不需要过深的思考与情感介入,沉浸式演出调动的是人们的普遍性的情绪,比如震撼、惊讶、紧张、恐惧……这些普遍性的情绪能够通过宏大的构景、舞台的声光电、演员的走位、氛围的渲染、音乐的搭配……调度实现节点卡位,让人同时笑、同时哭、同时被惊吓、同时被抚慰,只要人们的普遍性情绪很好的被调动起来,沉浸式演出就算成功了。
因为要在同一时间让大多数人的情绪被调动出来,所以沉浸式演出对于场景布置、声光电效果,舞台技术、服装道具等的要求就非常高,而游客在经历了一场场的声光电的效果之后,普遍性情绪释放的门槛越来越高,又倒逼演艺方推出更震撼、更惊讶、更恐惧、更紧张……的演出,需要更加宏大的构景、更加炫酷的声光电、更精致的走位、更精致的服装道具……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所以可以看到2018年以来的沉浸式演出越来越走向拼资本了。
而沉浸式演出对于剧本的要求并不高,它是演出来给人看的,因此人们的角色代入并不高,更多是与场景与场面与特定的设置共情,人们本身的入戏感或角色性并不强,更多是参与其中的旁观者,而且游客本身并不能推动剧情,也不会有太多深入思考的东西。以演艺推动情绪释放,以外在技术手段调动情绪,这就是沉浸式演出。
沉浸式演出是以外在手段调动人们的普遍性情绪,因此不需要对剧情或故事有熟悉,对参与者本身要求并不大,受众比较多,但是受到场地约束、布景约束以及声光电效果呈现的约束,也会对每场次的人数有约束。
3.剧场式体验
这是“剧本杀+场景沉浸式演出”的一个结合,所以将它命名为剧场式体验,兼顾剧本杀的角色性与场景式演出的大众性,也就是群体性角色与体验性场景的结合。这里的角色性没有剧本杀那么大的灵活性,但它还是拥有一定的角色,这些角色适合大多数人,所以人数方面比起剧本杀的几人到十几人,剧场式体验可以有几十人到百多人的突破。
同时剧本操作又深度依赖剧本以及混在体验者队伍中的演员进行引领,使之能够有序进行。良好的场景又能够让体验者增加体验感,深入的代入相关角色。
剧场式体验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案例。剧场式体验特别适合历史背景下的大事件创作,以笔者的构思为例,笔者曾经构思以东江纵队省港大营救为主题的剧场式体验,场景由香港、深圳港口登录点、深圳深山潜藏地、广州中转地、延安会师地等多处构成,游客扮演省港大营救中的文化名人,演员扮演东江纵队战士、日寇、国民党特务等角色,游客本身可以抽取到诸如矛盾、夏衍、廖承志等名人角色,在东纵的战士带领游客步步穿越到达延安,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遭遇(比如香港生活、连夜转移、港口登录、深山躲避、胜利会师……)形成步步紧逼的剧情,带领游客体验革命历史。这就是明显的剧场式体验,既有剧情,又有角色,同时兼顾了参与人数。对剧本的前期沟通要比剧本杀少,对场景的要求又比剧本杀高。
好的剧场式体验是要具有一定的紧张感、节奏感,而且是统一的故事流畅的节奏,参与者如同亲身经历宏大的历史事件,并且自己在其中扮演相应角色。
如果按照类似的推理,目前的许多红色旅游主题是适合制作类似的剧场式体验的,例如延安时期的生产与转移,遵义可以做四渡赤水与遵义会议,井冈山可以做红军会师与相关革命,许多可以以剧场式体验加以呈现。
剧场式体验要有好的剧本,尤其是能够容纳上百人参与的宏大事件,全程要有紧张感节奏感参与感,要让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定的代入感,但是又要以剧本的节奏感带动整个活动的推进,以场景及表演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这是在剧本与场景间的平衡。优点就是,它的参与者比剧本杀更多,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更低,对场景、舞台、声光电的投入更低。
剧场式体验非常适合公司团建、大企业的团体性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出游活动等,能够很好的填补市场空白。虽然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个产业逻辑是成立的。
4.主题式氛围营造
主题式氛围营造是主题公园及主题式公园常用的一种场景营造方式,服务于某一个故事或者某几个故事,利用一定的场景将其串联起来,形成有主题的场景,增强整个公园的氛围。
例如长隆海洋王国,每一个场景的故事大家都可以从长隆海洋王国的4D电影中看到,用相应的故事主题将整个主题公园的氛围加以统一,营造一个海洋王国的大氛围,这是主题公园的一种做法。
主题式氛围营造会让园区在整体风格上有一定的统一,更加赏心悦目。与上面的剧本杀、剧场式体验、沉浸式演出不同,这种主题式氛围营造其实对于游客引导作用并不大,只是起到一个主题统一的作用而已。游客对于故事知道与否,是否按照故事流程进行游览或参观本身影响并不大,因为主题公园中,每一个项目本身才是关键,是否串联无伤大雅。
二、四者的区别
剧本杀、剧场式体验、沉浸式演出、主题式氛围营造四者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从联系上看,四者都是一定主题的展现,都需要植入比较统一的场景或者形象,让各个环节之间不冲突。联系虽然有,但区别更多一些。
1.主题性
按照主题式氛围营造、沉浸式演出、剧场式体验、剧本杀的顺序来说,故事性是一步步强化的,主题式氛围营造,只需要拥有一定的统一的主题就可以了,这个主题可以是故事、可以是风格、可以是IP……不需要具体,只需要相对统一就可以。
而沉浸式演出需要连贯的故事作为主题,声光电、演出、道具等都是围绕这个故事展开的,由于是展示型故事,所以即使故事本身有硬伤,还可以通过舞台效果及声光电等弥补。
剧场式体验则需要故事本身过硬,本身连贯,以场景、演出配合故事的推进,且游客以具体角色全程参与其中,故事要更加细致、细节更加周到,场景与角色的搭配,场景与剧本的搭配要更加紧密。
剧本杀则将主题细致到具体的深度参与活动,个性化角色与独特的剧情推动更加重要,角色与剧本要详细到能够支撑整个活动走下去,外在环境只是很小的辅助,剧本逻辑与角色的演变才是推动发展的根本。
2.适用人群与参与度
剧本杀、剧场式体验、沉浸式演出、主题氛围营造对于适用人群也大大不同,剧本杀的适用范围最小,那就是有一定知识底蕴的年轻人,文化层次最好在大专及以上,才能很好的理解剧本,理解角色,从而代入进去,最好本身还有一定的熟悉度,所以本身是好友玩这个的比较多。剧本杀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角色不仅有代入感,还有很大的灵活性。
剧场式体验,年轻人、中青年都可以,由于有人引领,对于剧本及角色的理解程度也低,因此范围相对较大,但是一定年纪以上的人,比如老年人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年纪太小的小孩,理解力达不到,也很难组织。剧场式体验的参与度较剧本杀略低,因为角色是群演式角色,是剧本推动角色参与,关键角色由演员担当,游客个体角色的重要性不高,但是能够全程参与体验,比如省港大营救中的秘密集结、横渡大海、危情追击等。
沉浸式演出适用人群广泛,除非某些沉浸式演出过于惊险刺激不适用某些人群,大部分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是被动参与,被动调动情绪,个体本身的参与度并不高。
主题式氛围营造则是男女老少咸宜,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它只是一种氛围而已,即使不能参与活动,当作景观欣赏也是可以的。个体本身并没有什么参与性,只是欣赏一下景色而已。
3.占地大小
剧本杀占地最小,一般几十平方到几百平方都可以,某些剧本杀甚至只需要一张桌子能让大家坐下来就可以完成。
剧场式体验需要几百平方到几千平方的场地,因为需要不同的场景营造配合剧情的展开,也需要足够的空间容纳足够的游客参与。
沉浸式演出则需要更大的空间,从几千到上万平方米不等,有足够的场地能顾配合设备、演员等营造出调动情绪的场景。
主题式氛围营造则看主题公园或主题式公园的大小而定了。
4.投资大小
剧本杀的投资最小,占地小、人员少、核心就在于剧本,投资从几十万到千万不等,总体而言,投资较小。
剧场式体验投资要大一些,因为占地大、人员多、设备也多、剧本也需要精良,所以投资肯定要大一些。
沉浸式演出的投资更大,动辄上亿甚至更多,因为场地大、设备更加复杂、舞台场景等耗费更多,演员队伍更加庞大。
主题式场景营造的投入与主题公园或主题式公园的规模相关。
5.核心
剧本杀的核心之前已经说过,那就是剧本及角色,好的剧本,优质的角色,能够提升参与感,带来口碑。
剧场式体验,核心在于剧本和场景,剧本一定要好,剧本推动游客的参与进度,场景布置及演出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二者缺一不可。
沉浸式演出,核心在于场景、声光电效果及演出节奏把控,故事没那么重要,但是现场效果要好,能够利用各种外在手段调动情绪。
主题式氛围营造,核心在于主题及其设计,良好的主题,以及主题下的优质设计是主题式氛围营造的关键。
表1.剧本杀、剧场式体验、沉浸式演出、主题式氛围营造四者的区别
结语:
以上就是剧本杀、剧场式体验、沉浸式演出、主题式氛围营造的定义与内涵,区别与联系,诸位文旅人可以细细甄别,酌情参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