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克而瑞地产研究21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底,TOP30企业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储备货值和建面总量分别达5.73万亿元和3.26亿平方米,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TOP10房企土储货值和建面总量分别达3.08万亿元和1.85亿平方米,占比超过50%。
而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大湾区9座内地城市2017年商品房销售额和面积分别为1.5万亿元和1.0亿平方米,按此来看,TOP30企业的货值可以支撑大湾区约3.5年的销售。
此外,从大湾区(不含港澳)2016至2018年的招拍挂土地成交情况来看,TOP30房企的新增土地储备总量达到了0.8亿平方米,而9个城市的招拍挂土地成交建面总量则为1.7亿平方米,TOP30房企拿地占比达48.7%,包揽了近一半的成交土地。可见,TOP30房企凭借提前布局和持续深耕,已掌握了湾区大量的优质资源。在充足的货源支撑下,TOP30房企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显著。
从货值排行榜上榜的企业来看,大多都为规模房企。2018年流量销售金额排名在TOP30内的房企数量多达15家,占据货值榜单的半壁江山,其中销售TOP10的房企达到了8家;此外销售TOP30-50的房企也占到了10席。
在众多房企中,碧桂园无疑成为了最大受益者,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储备超过5000万方,远远超过其他企业;拥有大湾区的土储货值5713.4亿元,占到了30家房企总量的10%。
大湾区所涵盖的深圳、广州、佛山等城市恰好也是众多老牌龙头企业的发源地,这类企业以大湾区为原点,开启了全国化的规模扩张,其中包括从广州起家的企业如恒大、保利等;从深圳走出的招商、万科、金地等等。从货值排行来看,老牌广东起家的龙头房企强势占领了大湾区货值前五,在TOP10中占据了六席。
除老牌广东起家的龙头房企外,还有许多扎根于本土深耕的当地开发商,实力也不容小觑,在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货值榜单中,本土企业的数量最多,达到了13家,拥有的货值总量占比达到了38%。这些房企凭借地缘优势,以大本营为核心,在深耕布局的同时向周边城市辐射发展,典型如龙光、佳兆业、合生创展、越秀地产、奥园集团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成为了众多外来全国化房企的必争之地。在货值排行榜中,此类房企的数量达到了9家,总货值达到了1.26万亿元,占到了总货值的22%。在全国化扩张需求推动下,加上看好湾区未来的发展机遇,这类企业包括融创、世茂、福晟等,积极地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频频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