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已经一百多岁。回顾在摄影术发明的181年时间里,徕卡的身影出现了大半。
1913年,自从一位患有哮喘的相机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在德国的恩斯特·徕兹光学工厂里面鼓捣出35毫米胶片,并制造出第一台小型便携式徕卡相机Ur-Leica,结束了市场上大体积箱式照相机的垄断地位,摄影技术才真正走向户外。之后,无论是二战、还是一系列人类重要的历史节点时刻,徕卡相机拍下的照片都成为了人类的集体记忆。
这家百年企业刚刚发布了2017-2018财年最新财报,在数码相机市场逐年势衰的情势下,徕卡依然赚了4.17亿欧元(约折合人民币32亿人民币),相较去年增长了5%,而这也使得其实现了连续五年的增长。
这背后,徕卡较早抓住了行业变革的趋势,将传统技术与数码时代结合,成功地进行了多方面的转型与重组。一方面,徕卡自2006年推出第一部数码M系旁轴机M8,到现在数码相机占产量比高达99%;另一方面与华为手机的合作,发挥了其镜头光学优势,品牌效益转化而来的市场份额有目共睹。
而在徕卡相机总部德国威兹勒开幕的徕兹公园三期,算是百年徕卡今年一项重要的KPI。
从人流如梭的法兰克福机场出来,搭乘45分钟的计程车,便可到达这个叫威兹勒(Wetzlar)小镇。以往,喜欢摄影尤其喜欢徕卡的人,会来“朝圣”一个在坊间颇有名气的“井盖”——当年奥斯卡·巴纳克就站在这个点用徕卡拍摄了第一张街景照片。有趣的是,一百多年过去,照片里那幢黑白相间的小楼仿佛逃过了时间的魔爪,身姿如旧。如果你站在原点上用黑白胶片拍摄,能得到一张和奥斯卡·巴纳克相似度极高的照片。
这个小镇人口数量只有大概5万人,面积也不过75万平方公里。但就在这块弹丸之地,却建立着德国的光学王国:徕卡照相机股份公司总部,生产放大镜、小型显微镜阿瑟·塞伯特光学工厂,生产世界上目前最大的、镜面直径39.3米的E-ELT天文望远镜反射镜的设备制造公司(OptoTech)装配厂等不少闻名世界的光学企业。
而随着徕兹公园三期的开幕,威兹勒除了“井盖”之外,又出现一个摄影新地标。当时那场盛大的开幕式持续了两天,1000多名来宾由徕卡相机总部一一从全球41个国家邀请而来,除了摄影师、媒体、经销商,威兹勒所属德国黑森州的科学和艺术部长,威兹勒市长也悉数到场,由于新园区即将提供1300多个就业岗位,当地政府对此相当重视。
站在公园里,环顾四周,三期的园区里共有四个建筑群。其中一个是最近开业的arcona Living Ernst Leitz酒店,该酒店拥有129间客房,公寓和套房,建筑与设计都以摄影为主题,入住客人总共可在酒店欣赏超过60位摄影师的250余幅作品。紧邻酒店的是全新的、外形酷似一台相机的徕卡大楼,其中包含博物馆,档案馆,摄影工作室,徕卡商店和博物馆商店。
在酒店不远处的建筑为安德列亚斯·考夫曼亲自成立的Ernst LeitzWetzlar GmbH公司,由其研发的Summilux-C镜头在不少电影拍摄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2005年奥斯卡获奖电影《鸟人》)。在园区中还有一幢办公楼,旨在为当地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办公空间。
对摄影人以及热爱徕卡的人来说,这个布满徕卡“小红标”Logo的公园说得上是一个“摄影迪士尼”,吃一份带有徕卡Logo的爆米花都让人有发朋友圈的冲动,而或许此时照片底下收获的一串串点赞,可以让人意识到徕卡文化对每个摄影人的影响有多深。
专访徕卡画廊全球艺术总监及首席代表凯琳·雷恩-考夫曼女士
在徕兹公园新开幕的建筑中,徕卡博物馆是不少人非常期待的,未来这座博物馆将承担哪些功能?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哪些独特的展览?
凯琳·雷恩-考夫曼:应该说,徕卡博物馆还未完全准备好。虽然这次我们开幕了3个展览,但这些展览只是单纯的图片展。在未来,我们计划要做的展览会融合徕卡的技术历史,品牌历史,以及展示各个年代的相机等更多元素。策展方式会更灵活,也就是说,人们在这里会看到各种形式的展品,而不仅仅是图片。
徕卡一向非常重视“摄影师文化”,展览里关于徕卡相机的故事固然重要,但摄影师本身的传奇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强有力的图片故事更加重要,这是我们未来会在展览中会偏重的。
热爱徕卡的人可以在徕兹公园看展览、了解徕卡历史、喝咖啡,在徕卡酒店开幕后甚至可以住上一晚。请问,徕卡是如何定位徕兹公园的?
凯琳·雷恩-考夫曼: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因为兴趣而在徕兹公园里相互“链接”。智能手机时代,每个人都是摄影师,每个人也都通过视觉影像交换信息。因此徕兹公园不仅仅是为徕卡爱好者,也不仅仅是为摄影师准备的,而是为每个喜欢摄影、喜欢历史、喜欢照片的人准备的。就像你说的那些体验都很棒,在徕兹公园里面,我觉得可以住上一周,毕竟挂有徕卡老照片的酒店只有这里有。我们也希望中国的摄影爱好者来这里看看。
近年来,您也到过中国许多次,对中国当代摄影作品及摄影师也有所了解,能谈谈您对中国当代摄影现状的印象吗?
凯琳·雷恩-考夫曼:是的,这几年我去过很多次,但我认为自己只看到了中国当代摄影的一小部分,所以很难概括出完整的印象。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中国摄影师在用影像讲故事的方式上很独特,与欧洲摄影师非常不同,比如中国摄影师任航的、张克纯等等。这可能与中国摄影师独特的文化背景有关。张克纯今的作品用磅礴的环境衬托出微小的个体,人与环境产生的互动很奇妙,跟这届比赛的主题也很契合。摄影奖在未来还会有一个变化,将新秀的年龄从25岁提升至28岁,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专业的青年摄影师参与其中。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