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索菲特等品牌的重庆酒店之王如何熬过地产寒冬?

来源:虎鲸Media    2017-12-15

      自2016年10月以来,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批量出台,房地产供需两端政策及境内融资渠道不断收紧。各地房业迎来了比亚洲金融危机还要艰难的时刻,不过这一次再也没有“4万亿”。随之而来的房企倒闭潮,正逐渐蔓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重庆似乎成为了这场地产业转折的开端。

重庆博一地产、重庆华伦地产、重庆沿江地产、重庆典雅房地产、重庆晋愉地产、重庆海港地产等曾经的地产名企,均因债务、市场等原因纷纷破产或申请破产。素有重庆“酒店之王”之称的重庆地产大佬申基集团,也传出“出了些问题”。

申基集团可以称得上是重庆最大的酒店业主,其拥有索菲特、悦榕庄、威斯汀、豪生等一众国际高端酒店品牌。然而据公开资料显示,申基自称因资金链断裂,集团自2016以来已经经营困难——这也引发了观察者的猜想:申基集团的这种状态,会否引发大面积债务违约、甚至要破产清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受牵连的金融机构与债务总额又有多少?

最关键的问题是,申基集团旗下的酒店资产,将何去何从?打包寻求出售或许也并非全无可能。

申基集团折射出的种种问题,其背后有着某种深刻的时代必然性;而这家“重庆酒店之王”下一步能否顺利完成破产清算,目前尚不得而知。而受连锁反应影响,国内愈演愈烈的高星酒店抛售何时进入高潮?有谁会领养这些出生即错误的“怪胎酒店”?接盘者又将如何重塑资管运营?似乎仍然没人能给出答案。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凛 冬

申基集团走到今天的局面并不突然。据公开报道,其早在前年便已遭遇债务危机。

2015年年中,公司旗下转型“养老+地产”的代表项目悦榕庄,其二期排洪道、管网以及主体钢筋工程涉及2000多万元的劳务费开始无法兑现;到2016年10月,针对市民徐某关切的项目重启问题,重庆市北碚区政府在公开信箱中披露:申基集团出现资金问题,悦榕庄二期项目已经停工一年多,政府正帮助申基集团重组和转型。

2015年下半年,因汽车销售业务招致借贷诉讼,集团旗下的重庆正典汽车销售公司、银行存款900万元均被冻结。与此同时,其全资子公司重庆平方厘米房地产经纪公司的数10名员工拉横幅抗议拖欠工资,部分员工指出欠薪已长达半年。集团随后承诺予以一次性补齐,额外补偿将以下属各酒店消费券的方式支付。

2016年1月28日,申基金融广场负二层35个车位和7间仓储用房,在重庆联交所挂牌进行司法拍卖,挂牌价1080万元。据了解,该广场由申基集团旗下的解放碑威斯汀酒店与5A甲级写字楼组成,而事实上,《重庆晨报》早在2014年11月29日就曾报道,申基集团以13.8亿元的价格寻求出售该资产。

或许是出于缓解高危资金链的考虑,申基集团此前先后尝试借壳光星电子(后更名申基国际)、引入央企中新房华夏实业,以期为自身“输血”。但到2016年年初,申基国际收到清盘呈请、中新房华夏实业选择退出后,至今再无资方入局。

进入2017年,申基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据企查查资料显示,集团(包括旗下公司)遭到电梯、混凝土、信息技术、小额贷款等多家供应商起诉,包括重庆江北区聚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渝北区合盈小额贷款(重庆)有限公司、北部新区同谊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瀚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金融机构均牵涉其中。而因为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申基集团已先后多次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事实上,此种惨状并非申基集团独有。环顾整个重庆,房地产的寒潮早已强势来袭。

2016年6月29日、7月7日,重庆某旅游地产被分为2次拍卖,共折合人民币8058万元——据了解,这些房产均属于重庆夏宫实业有限公司。而早在此前的4月,该开发商的97套住宅作价2000多万元被拍卖。业内人士推算,该地产的资金链窟窿,最少在一个亿以上。

2016年5月4日,曾上过地产50强榜单的房企金万科也发布《重庆金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关于债权申报的公告》。而经过媒体梳理,近年来诸如重庆博一地产、重庆华伦地产、重庆沿江地产等曾经的地产名企,均因债务、市场等原因纷纷破产。

由于资金链已经断裂却抽身不得,另一家当地开发商顺祥集团甚至坦言,“能破产也是一种幸福,有的房企想破产都破不起。”

宿 命

行业转型难免会遇到阵痛,但为何在重庆会变得如此惨烈?重庆智安信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磊,曾就此发表过观点。

“其一是政策原因,国企、央企被要求陆续退出房地产市场。”事实上,自2017年初开始,当地国有企业已陆续出现有剥离在渝地产业务的动作。据不完全统计,包含重庆商投集团、重庆粮食集团、重庆渝能产业集团、重庆商社集团、重庆能源投资集团、重庆轻纺控股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在内的共计7家国企,均在2017年重庆联交所上公示过,转让其在渝地产业务的公开挂牌信息。

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的出台,让他们意识到危机的迫近。“部分企业感觉到压力,房子在未来两三年内将会出现下降通道,他们必须脱离风险。”

如果对重庆楼市有了解,会发现该地的土地政策曾极度宽松。受多组团的城市格局、低占比的建成区域面积、创新的地票制度等因素影响,重庆天量的土地供应规模由此成为常态,以2008年为例,彼时重庆的土地供应突破 3000 万平,其中仅住宅供地就在2000万平以上,超过北上两地之和。

这与酒店业有何联系?

在TBO(旅游商业观察)此前一篇关于五星级酒店抛售潮的文章中,明宇商旅BD部副总经理赵亚军对此作过分析:此前开发商拿地建房,通常会被要求依照区域规划建设酒店作为配套,但包括项目选址、星级选择等可能并不符合商业逻辑;而另一方面,开发商除了卖房子,本身也不会过多地投入到对酒店的专业调研和管理运营。所以,大量的“怪胎”落地也就成了必然。

重庆的酒店业经营概况到底有多糟糕?以南京为参照,根据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数据显示,2016年两地星级酒店的固定资产原值大致相当——南京96.09亿,重庆94.88亿(携程App内重庆地区上架的三星及以上酒店数量达到940家,几乎是南京的2倍)。在营收方面,尽管重庆以41.19亿领先34.03亿的南京一个身位,但具体到实际运营效率和最终投资回报,两者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同时,该数据显示,2016年南京星级酒店的利润总额达1.12亿,利润率为3.29%;重庆利润总额为-0.66亿(2016年,国内星级酒店在连亏3年后首次实现整体盈利),利润率为-1.60%;聚焦到最后的资本化率,南京的数据为1.17%(静态回收期85.5年),重庆则是-0.70%。

显然,目前重庆星级酒店运营处于负现金流状态,常态化运转全靠业主抽调资金“输血”。

对于绝大多数业主而言,其抽调的资金基本来自房产销售后的回款。在早前楼市尚未遭遇政策“上箍”时,众开发商靠这套模式“复制粘贴”大都能畅行无阻。但自从官方在二手房交易中不断“去杠杆”,再加上对“消费贷”、“经营贷”等渠道的整治,楼市成交量的持续下滑,正不断为其绷紧的资金链加压。

而且从地价房价比来看,重庆地价基本为住宅成交均价的1/3,与大部分参照城市一致,而溢价率却仅为5.98%,为十大城市中最低,低于其平均水平近15个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房地产销售端的成本逐年上升,重庆的地产商业主们越来越“养不起”酒店,也成了一个必然结果。

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10月各线城市楼市成交均同比下降,29个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2.36%。聚焦到重庆,该地9月末突然宣布新购住房两年内禁止交易,直接将投机性的房产交易锁死。

数据显示,10月重庆市商品房共成交33289套,较去年同期的40707套下降超过18%;成交面积环比更是直降25%;面对接下来更为剧烈的楼市大降温,那些完全不曾思考过配套运营的业主,将因为缺乏稳定的现金回流而很快出局。

另一个方面,申基集团或许也是中了高成本融资的"毒"。

事实上,开发商做酒店配套,主要是从顺应规划要求和提升房产溢价两方面考虑。但还有一点需指出的是,开发商自持酒店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以此作资产抵押,从金融机构贷款进行房地产的再开发。

然而重庆地区星级酒店供给已经处于严重饱和状态,在酒店运营无法产生正现金流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该物业的估值之低或者设定利率之高,会相当现实。据重庆酒店业人士透露,申基集团此前打造威斯汀酒店,从恒丰银行贷款的利率达到9%以上。

未 来 ?

“盛名”如申基集团,或许确实要走到了破产边缘。而尽管申请容易,但一个绕不过去的猜想是,申基事件涉及的数十位债权人,能否就破产后的资产清算价格和分配机制,达成一致?

尽管坐拥一众国际高端品牌酒店,但该资产包的折现很难尽如人意。另外一点是,按破产流程和分配顺序看,申基集团想要如愿实现破产清算,其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利益纠葛很难处理。

“我们想象中清算就是直接把资产卖给银行,但事实上这债务里面的结构太复杂,涉及的债权人过多,即便是法院估计也很难处理。”一位谙熟破产清算流程的业内人士介绍,按破产清算的顺序,先后应该是员工工资、银行授信、债权人,可能折现的资金到第二位的银行就不够分了。“但出售资产包要得到债权人的同意才能卖,他们拿不到钱怎么愿意?”

可以猜想,申基集团的破产要想获得地方政府同意,这个过程不会轻松。但另外值得探讨的是,究竟有谁会购进这批申基旗下的酒店?

“以前酒店都是靠房地产养,但现在输血的母体被直接‘打死了’。而贷款成本那么高,社会的总投资回报又完全跟不上,酒店行业未来究竟该怎么办?”面对行业性困境,这应该是国内迷茫的酒店业者最真实的写照。

受本世纪初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路径影响,国内酒店业发展的轻资产理念被奉为圭臬。但伴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现如今酒店市场已经换了人间。尤其面对坐拥稀缺性物业的业主,不论是酒管公司还是众筹的投资人,在其面前几乎不具备丝毫话语权。业者黄生认为,由轻转重——或许会成为下个阶段行业发展的隐性趋势。

“如果关注美国会发现,23家酒店不动产的头部集团,占据了美国酒店不动产25%的市场,而且这些不动产中很多都是经济型和中端酒店。”而对比国内黄生谈到,除了万达的高星酒店资产包,类似美国酒店集团这种专门做不动产投资的基金,资产超过10家以上规模的,目前一个都没有。

“现在酒店业都喜欢走轻资产路线,原因一是门槛低,另外对资金的需求量也不大;但事实上真正在背后赚钱的都在做重资产:一方面租金收益数倍于酒店经营利润,另一方面不动产的升值太惊人,要知道,不同于轻资产的估值逻辑,不同产就是按正常市价交易,10年时间可以升值4、5倍。”

“逆向型往往会有市场。”黄生谈到,伴随着酒店抛售潮的强势来袭,如何在海量的物业中把具备价值投资的标的捞出来,对未来专业的产业基金而言,核心在于安全的把控。

“所谓安全评估,首先就像上面说的,要有筛选价值标的的能力;第二,你要有海量的市场交易数据,才能对交易价格的安全性做把控;最后则是通畅的退出渠道,如果客户有折现需求,基金可以帮他找到买家快速脱手。”

结合近期北京W酒店被天府基金20亿接盘的消息来看,某种程度上,该预判正在逐步得到验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内地五星酒店出售数量超过10家的省和直辖市,仅有北京、上海、浙江三地;进入2016,海南、江苏两地相继入局,到2017年,整个范围又有了进一步扩大。

伴随国内高星酒店资产买卖的风起云涌,市场对其的估值模型会有怎样的调整?谁能在这场存量大战中夺得先机?而在共享&跨界等理念的“大行其道”下,资管方如何就不同物业匹配差异化的运营策略,并尽可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对于仍然晦暗不明的酒店业未来,记者将保持观察。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悠游网
酒店活动
图片资讯

Copyright C 2007-2025 www.yoyo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10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