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公寓的格局慢慢明了,地产系、酒店派、资本撑腰的创业者忙着扩张规模,曾经主流的传统二房东生存空间遭到挤压,而在政策引导下,有着资源、资金双重优势的 “国家队”开始入场:
广州成立广州住房租赁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统筹全市政策性住房;
杭州市政府合作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集团,打造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
由深圳国资委组建的人才安居集团开始运营,未来将筹建40万套人才住房;
成都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到年底将组建或改建3-4家国有住房租赁公司;
武汉部分市属国有企业组建5家公司,将建立国有住房租赁平台……
“国家队”将成为租房市场的趋势之一,那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品牌公寓,以及固守传统模式的二房东,在今后的发展中或处于劣势。行业变革即将开始。
“国家队”之所以需要得到重视,是因为他们在发展伊始,就拥有着绝大部分长租公寓急需的东西:房源、资金、政策倾斜,以及不同模式的试错机会。
改造+土地,更多的房源来源
首先是房源。深圳人才安居集团要筹建40万套、武汉则打算在年底前完成7000间的新增租赁住房,这些房子怎么来?先从国家政策性住房(公租房、棚改、人才公寓、直管公房等)开始,再将目光转向市场。
针对市场房源,“国家队”可以从2方面入手:已有房源改造、拿土地建新房。
租房市场的房源改造,最典型的就是商改租。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支持商改住,上海也出台了实施细则,落实到地方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关于厂房、城中村房源等其他闲置物业的改造,各地区正在陆续制定相关标准。一旦落实,政府势必将把“国家队”打造为标杆试点。
土地优势,就很明显了。政府拿出土地建房子出租,势必需要一个能从前期规划、开发、建造,到后期运营、管理,全程把控的企业来负责诸多房源。而土拍的入场资格、出让金额,给公寓运营企业设置了一道天然门槛。
毫无疑问,“国家队”不存在这些顾虑。拿地建房,目前有3种玩法:
1、集体建设用地租赁住房入市:在《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明确试点城市之前,北京、上海已经开始了探索之路。集体建设用地相对价格更低,前期基本以政府开发为政策性用房为主。
2、租赁住房用途土地出让:以上海为例,已有8幅租赁住房用地正式推出,7宗土地用途调整为租赁住房用地。日后定会有更多的租赁住房用地陆续推出。
3、含有自持比例的地块出让: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土地出让都出现了含有自持比例的地块,竞得该类地块的开发商,要对自持部分的开发运营负责,长租公寓会是一个主要的选择方向。
资金足、机会多 合作方能共赢
资金方面,有政府给的启动资金(如深圳人才安居集团,由深圳政府出资千亿组建),也有政府支持的金融化(支持发行债券、不动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税收红利支持等。
最关键的是,政府在前期对“国家队”要求不在于盈利,更多是着重于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尝试。租房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他们拥有的试错机会很多,能在产品、运营、金融上,走得更远。
再加上,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在慢慢明晰,监管必定愈加严格,市场上的可用做租赁的房源将明显变少,这对租房市场的其他参与者来说,就面临着与“国家队”竞争和市场可用房源减少的双重挤压。
当然,不是没有机会。许多政策房的供应也向社会开放,鼓励房企、公寓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和运营;同时,拥有大量资金的 “国家队”,可以达成一些战略性股权合作解决运营等问题,收编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与他们进行股权合作,也可以通过其他市场渠道,如债券、基金等达到撬动数千亿资金的目的。
目前,已经有少数公寓企业开始“抱大腿”,与政府、国企及大开发商开展了深度合作。虽然都是尝试,但抓住机遇的永远是走在前面的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