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年底,我们预测2017年长租公寓产业将有大量政策出现,并确立行业格局,2017年也是长租公寓正式成为一个行业的年度。
现在8个月过去,国家部委和各地政府各种政策持续推出,租购同权、租房落户、共有产权、租赁用地、商改租,各种新名词、新提法,新政策多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如果一星期没有看到新政策出现,我都怀疑我手机坏了。
其实看本质的话,所有的政策就是一句话:租赁房屋及其配套制度,是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关键。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可以理性的分析近来的一种新提法:租赁时代或者租房时代,我认为,这个提法有些极端,正确的提法应该是租售并举。
从历史上看,租与售,都是满足住房需求的手段,从建国到1998年的近50年间是以租为主,各单位、组织、企业盖房子并分给职工,职工缴纳房租,尽管1978年就提出了住房商品化,但租房仍是绝对主流(198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697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只有2016年的1.7%)。1998年房改,其实提出的是“租售并举”的路线,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商品房成为了发展的主流,“租售并举”成为了“以售为主”。所以,在20年后的今天,尤其是我国住宅总体上已经摆脱了严重短缺的时代,进入供需平衡的阶段,再次重提“租赁”,并非是什么新时代的到来,我更理解为制度上的回归,所以“租售并举,全面优化”应当是我国未来房地产政策的主导思想,这其实也是总书记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这句话的进一步落地,此时,再次回望20年前的政策,颇感中央政策的前瞻性、全局性。
对不同收人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人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 的廉租住房;中低收人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
当然从现实和执行层面看,租售并举是未来的总目标,但由于过去20年是以售为主的,矫枉必须过正,未来的10年强化租赁应当是大趋势。当然,我们不是在批评过去20年的政策,可以说,过去的十几年,我国房地产的发展甚至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也正是由于房地产大发展、人均面积已经接近40平方米,我们才有更多的空间来关注更深层次的需求。
总结一下:从历史的角度看,租赁时代的提法有些极端,租售并举的时代才是未来的大方向,从现实的角度看,未来5年,主要的配套是围绕租赁的,这包括用地、政策、税收、金融、户籍等,当然,从企业角度看,租赁必然是新的增长点,也是机会聚集的领域。所以,对于企业家、金融机构、地产企业、公寓运营商,该考虑的问题是不需要再讨论“租赁时代”是否会到来,而是应该构思,在这个新趋势下,应当如何获取和整合资源,来抓住未来的机会,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人、财、物三个方面。
第一个“物”,就是物业,我觉得有4个关键词:需要大量、合规、价格合理的集中式物业,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长租行业,一方面需求旺盛,但集中式物业获取困难是限制行业发展的第一障碍,在过去的两三年,很多企业没有完成开店的计划,根本原因是难以获取合适的物业。
由于政策的限制、消防、治安管理、工商注册等诸多限制,品牌公寓企业大规模扩展只能寻求商业物业,而商业物业的竞争对手很多,月子会所、酒店等坪效都比长租公寓高,导致公寓产业只能“捡漏”,而城市中集体用地、工业用地、产业园用地等物业用作公寓的制度通道尚未建立,只能“一事一议”。这就导致了供需的错配,一方面很多人没有好房子住,另一方面很多物业闲置。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策要创新,治安管理、消防政策、税收等会有突破,我们已经看到广东、浙江和山东已经有所动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了一些创新,一些政策、文件开始发布,释放出了很多“增量”物业。其次是商业物业做租赁其实也并不容易,比如上海春节后对公寓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关停了不少物业,当然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消防、治理违建等,但也可以看到,上海新出台的“商改租”政策,也是希望租赁房屋越来越专业、越来越高水平。
最后一个大的方向,尤其在一线城市土地稀缺的情况下,土地政策的支持是解决一线城市物业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是50万套的租赁供给,主要是集体用地来供给,而上海是70万套,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政府,即只租不售的租赁用地,二是开发商,即强制开发商按比例自持,三是商业用地中变更规划,比如8月18号上海静安将商业用地变更为社会租赁住宅用地。深圳的做法主要是政府,即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住宅部分,除用于搬迁安置住房外,应当全部用作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所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只租不售。
在以上背景下,对长租公寓有三个预测
一是集中式公寓将会快速发展,尽管分散式从体量上还是大头,但从品牌发展、社会影响、市场估值、资产管理角度看,集中式公寓将会大发展,毕竟,行业都关注美国的EQR,在全美也只有500个物业,市值(8月25日)是250亿美金,平均每个物业5000万美金、大概3亿多。
二是政府关系将成为物业获取的主要来源,比如北京、上海两地就100万套房子的增量,还没有包括政府、房管局等部门的存量物业,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成为公寓企业BD的关键领域。所以“得政府(物业)者得天下”可能会是未来的格局,在北京还可以加上一句,由于租赁用地来自集体用地,也应关注村、乡一级的物业和用地。
三是地方政府在物业管理、公寓托管领域资质认定、资格管理、牌照发放的制度、政策将会逐渐完善,逐步建立和抬高门槛、政府出物业、公寓企业专业管理、提供优质租赁体验将成为未来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优胜略汰速度将会加快,行业格局将初现端倪。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