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新华社发表李金早局长《全域旅游大有可为》长文,提出:“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到要实现九大转变。今年6月这九大转变中的七大转变写进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
一、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二、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三、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
四、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
五、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
六、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
七、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原“九大转变”中第九是“从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隘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
本文对“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说说我的看法。
了解一点旅游业的人都知道旅游经济从来就不是“门票经济”。
按照国家标准《国家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旅游产业经济由两部分组成:“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相关产业是指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行业代码,逐层细化为第一层11个大类、第二层27个中类、第三层67个小类。按此标准,“游览”中的门票收入能占旅游产业多少份额?
2016年9月在宁夏中卫召开的第二次全域旅游推广会上,李局长说:“要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要致力开发旅游产品,降低门票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意思是说,至今仍处在“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
这里有两组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
从游客的消费看,国家旅游局历年入境游客、国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旅游花费调查都表明,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各项旅游消费中,“游览”花费都在总花费的5%左右。2014年,入境旅游客的“游览费”占4.8%,国内城镇居民的“景区游览费”占6.2%,农村居民的“景区游览费”占4.5%,远低于交通(20%以上)、住宿(20%左右)、餐饮(20%以下)、购物花费(30%左右)的比例。
从全国旅游收入看,2014年全国旅游收入3.73亿万元,旅行社业的营业收入4029.59亿元,星级饭店业收入2151.45亿元,旅游景区营业收入3159亿元,景区营业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的2%。景区营业收入中景区门票收入755.77亿元,只占景区营业总收入的24%。请问,还要“降低门票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吗?
老百姓抱怨景区门票贵,主要是指以国有资源、特别是世界遗产景区和5A级景区中一些景区的过高门票。但在全国2万多家景区中占很少数。世界遗产景区也并非都高门票,淡/旺季,故宫60/80元、天坛10/15元、联票30/35元,颐和园就60元,1张电影票的价格。
本人十多来一再次说过,一些公共资源景区门票奇高,根子在“政府主导型”体制下地方政府及其直管的旅游公司(有的是上市公司)垄断了景区的经营权、定价权,把国有资源景区当聚宝盆、摇钱树。
还应指出,在政绩与赢利双冲动下的A级景区(主要是4A级景区和5A级景区)评定活动对这部分景区门票过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区升级与提高门票几乎同步进行。
无疑,以公共资源为基础的博物馆、文化馆型景区应该免门票或低门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也应该低门票,但作为具有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功能的大多数景区不能免门票。一则政府财政不足以支撑它们的维护和运行。二则休闲、旅游产品不是纯公共产品,其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部分还要通过市场运行,游人应为享受文化消费付费,并为损耗资源支付维护费,不应该让全民买单,这样才体现社会公平。三、有些珍稀文化遗产收费参观也有助于提升对文物的珍惜度和尊重感,所以我不赞成北京故宫不收门票的意见。今年我在国家博物馆中参观大英博物馆100件珍品展览时看到,国家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但参观大英博物馆珍品展要支付50元门票。参观的人都很认真、安静、从容,珍惜这个参观机会,可以舒心享受文化大餐。有的人一看收门票扭头就走,如果大家都拥进去免费参观,效益反而不好。今年初我在伦敦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花了5.5英镑门票(老人优惠,19岁以上6英镑),还花了6英镑买了一本中文版“纪念册”。我觉得50元门票很值,应该收,这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所以对门票、包括第二门票不能一概而论。不应该把“门票经济”当作贬义词。
“门票经济”本来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指一些景区单纯或过度依赖门票收入。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在整个旅游经济中只是一个小问题,并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大问题,不必小题大做。把它作为发动“全域旅游”的理由,甚至把“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当作一个大目标写入发展旅游业的纲领性文件之中,眼界不高、水平太低。
如果是专门涉及景区发展,写一段门票问题也未尝不可,但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对那些过度依赖门票生存的观光型景区,引导向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住宿餐饮和购物等多种经营拓展,实现多元收入,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必扯到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变”的高度。
无论国内国外,作为休闲、康乐、旅游型的景区,实行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经营,依法依规收取门票是通行、常态的做法。加之目前国内大多数景区,由于各种成本提高、游量淡旺不均、经营艰难,门票仍是维持生存与经营的必要手段。不加区别地强调“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而且作为开展“全域旅游”的方针和目标,对全国景区的稳定运行弊多利少。
总之,“门票经济”本来是个伪命题。为了发展“全域旅游”拿“门票经济”开刀,是开错了方子。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伤及无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