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民宿缺失的不只是合法身份 还有市场定位

来源:信息时报    2017-06-14

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广东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民宿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与国内领先的浙江民宿相比,广东民宿才刚刚起步。由于广东未出台统一的民宿管理办法,目前同时持有营业执照、税务、消防、餐饮等证照的民宿寥寥无几,大部分民宿仍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相关法律体系亟待健全。

当前民宿很红火,但身份却很尴尬。在国内很多地方,民宿都是按一般旅馆的管理标准进行管理,即,要符合工商、公安、消防、卫生、食药监、环保等部门对酒店业的管理标准。这对于规模较小,尤其是散落于幽僻乡村、山间湖畔的民宿来说,很多时候是力所不逮的。比如在清远,有些山路很窄,无法实现消防车通行,民宿就很难符合消防标准。

然而,与缺失合法身份相比,之于民宿更大的问题或许是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在传统观念里,民宿首先是“宿”,正因于此,很多方面都对其按照酒店标准进行管理。这样管理当然也无可厚非。所不同的是,在境外民宿业发展较早的地方,民宿有的被定位成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一部分,有的被视为新城乡交流模式,还有的被设定为农、林、渔、牧业的附属产业,从而促成民宿向着精致化、高服务化方向发展。

在被视为国内民宿标杆的浙江莫干山,其民宿业的发展,不仅得益于该省去年出台了《浙江民宿管理办法》而取得了合法身份,更在于当地民宿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换言之,民宿成了当地旅游业的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王全对此的看法是,住到民宿中,是旅者感受当地的最直接途径,因此,让民宿保持当地特色,是其最好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民宿就应该是一种体验式旅游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宿”的旅馆。

如果将民宿的市场定位,从民间旅馆转向乡村旅游产品,那么,围绕民宿的管理标准就不宜使用酒店标准,而应该是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重新制定规范化标准,并采取与酒店业不同的准入制度。某种意义上,先给民宿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才能有符合民宿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而当前以酒店业标准管理民宿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传统观念对民宿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因而才出现了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早在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就已占到旅游接待总量的三分之一,游客选择自驾游出行的比例超过了70%。事实上,这两组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为火热的民宿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利好信息。所以,给予民宿准确的市场定位,并配套适合民宿特点的管理标准,促进民宿业规范发展,既有利于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也是乡村旅游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内生需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悠游网
酒店活动
图片资讯

Copyright C 2007-2025 www.yoyo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10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