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房”生路渺茫 但长租公寓死不掉!

来源:公寓次世代    2017-03-16

昨晚半夜,前后收到2个消息,一个是两位上海公寓圈经营者对话截图,某区严打集中式公寓,几乎“连根拔起”,另一个是今天的热点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房中房” 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全面治理“房中房”,继“厂改公”严打之后,这似乎是又一大“杀器”,据说涉及在内的公寓经营者达数千个,损失再所难免,年后已数次整改的深圳长租市场,没有活路了?

1、 “房中房”的绝路?

至少,“房中房”没有完全走上绝路。

“房中房”在香港从90年代就开始蔓延,起因是香港人愈来愈重视私隐,以至分房出租的单位如果没有独立的厕所就不易租出,于是业主纷纷改间格,自制套房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以上来自百度百科),同时也能做高价格好出租。

这种现象在上海、深圳并不少见,普遍存在于房龄较老的公寓小区,一套房改多个套间,有独立的卫生间。“房中房”生存土壤在于“家庭或隐私的便利性”,满足多人的居住需求,同时租金价格又能做上去,但毛病也非常明显,随意改变住宅原有结构,房屋安全隐患严重,日常强改的卫生间漏水问题频发,“在万科、绿地的楼盘都严令禁止这个做法”。

显然,这次专项整改考虑到民生需求,在第一阶段“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结合国家、行业和市场,在整改合格的前提下允许使用或用于出租。

当对于经营者更现实的是,拒绝整改立刻拆除,接收整改,清退租客、拆改户型、恢复原状,耗时间花人工费都没什么,但做高价格的优势也没了。

2、“房中房”几乎没有活路

但,“房中房”几乎没有生路。

野火烧不断,春风吹又生,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最近几年整改,一批烈士倒下,一群后生起来,都会带来一些改变。4年前上海中环还有纯毛坯房出租,连层石灰都没有,现在几乎找不到,这个行业在变,根源在于生存环境在变。

往大了说,深圳城市更新正当时,城市产业在更新,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低层次消费群体逐渐外流,中端消费人群不断集中,将直接影响到出租房的供需,群租的反对声浪越来越大,尤其当出租房安全事故频发,政策导向性不断明确,企业主体一再被强调,行业规范化是早晚的事。

从市场角度去看,已经有一种新的出租房,可取代“房中房”,这就是集中式公寓和开发商的自持出租,按小户型标准,还实现了整栋式统一物业、聚合式管理,尤其更多的开发商进入,产品多样性更丰富。曾经有报道,深圳多个盘自持出租,笔者在上海也看过同类项目,整个小社区6栋楼,全部做成小两室和一室户,用于出租。

现在再看“房中房”,清晰的是,它正在被其他出租房取代,而我们这些经营者该怎么办,有没有相对安全、政策风险小、产品周期更长久的长租生意?

3、3类长租模式的“新活法”

从深圳市场,我们来探讨几类相对合规、政策风险小,甚至是政府倡导的长租模式,当然,生命周期必须要长。

房屋银行

一类是“房屋银行”,业主把房子委托过来,签1年到N年不等的合约,房子不做改动出租掉,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这种模式早先曾有媒体分析过,最后考验的是经营者的出房能力,管理物业越多,出房压力越大,但单套房源的服务费是固定的,要增加盈利关键还是规模,你卖的是服务,规模一大就要配相应的人力,还需要更高效的管理工具,一般的中小二房东在这个模式上根本不讨巧。

城中村改造长租公寓

还有一种模式,很简单,就是城中村旧改。深圳有1782个城中村,居住人口达到940多万人,近500个没用物业管理。

在深圳“十三五规划”中将完成100个城中村改造,主导思想是原特区内“拆除重建与综合整治”并行,原特区外“综合整治为主”发力,从这个角度解读,说明社会力量也有机会参与到城中村改造中。

有一个真实案例,深圳某房东和村委合作,针对将40栋城中村物业改造成长租公寓,每一栋物业租约都在10年以上,整个项目开发下来,体量非常可观,由于是村委扶植项目,政策风险非常小,同时,由一个社会机构统一开发,又解决了村委的改造和管理难题。

这种模式,中小二房东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甚至说很多房东已经运营了城中村的长租项目,也比较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数据预测,长租是3万亿商业价值的大市场,又是刚需,这个行业不会“死”,但经营者的生死冷暖确实此起彼伏,乱世出英豪,在政策的风口浪尖,往往锻炼的是经营者的智慧和韧性,转换思路,路越走越正,这是社会秩序的建立过程,也是长租市场必经的过程。

N+1隔断房

今年2月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粤府办7号文),认可了“隔断房”,规定客厅可在有条件下,未破坏房屋原来的消防结构做隔断(N+1和N+2),但卧室面积不低于5平方,居住人数不多于2人,同时不能有暗房。

上海2015(11)号文件,已经提到代理经租机构在上海以N+1模式可以合法出租。2016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出租房每个房间居住人数不得超过2人(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关系的除外),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

尽管N+1模式都被不同程度认可具备合法经营权,但仍然有不少职业房东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顶着风险继续从事N+2以上的群租房,这导致政府在打击群租的过程中,不少合法经营的公寓无奈“躺枪”。

据笔者了解,最近上海普陀区就开展了一系列打击群租房的措施,很多即便是N+1的房源,也被强制整改,这导致很多公寓从业者惴惴不安。

其实大可不必盲目看衰租房市场,毕竟很多疑难杂症光靠榔头是解决不了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轮洗牌只会让租赁市场更加公平合理,甚至我们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些由合法经营的公寓组织,能够与政府正面沟通对话的民间协会,甚至还可能会催生一个足够强大的平台,帮助我们公寓从业者更好地解决销售、管理、合法经营等问题,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一定会把这个积累已久,问题重重的市场重新整合,打造一个租房新生态!

夹缝中求生,就看你能不能发现阳光在哪里!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悠游网
酒店活动
图片资讯

Copyright C 2007-2025 www.yoyo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10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