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可以从专车之争中学到什么

来源:品橙旅游    2015-11-09
    关于专车新政的争论仍在发酵,它对旅游业极具启示意义。隔岸观火的旅游界最应该从中受到启发的,其实是以民宿为代表的非标准住宿,因为从许多方面来讲,民宿与专车一直以来的境遇实在太像。同样打着“共享经济”的招牌,同样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同样长期因“身份”问题面临尴尬,最重要的是,同样有大规模的现实需求。在此次关于专车问题的种种论争中,民宿能学到些什么呢?
 
启示一:光讲情怀不管用了,“共享经济”也得有门槛
 
伴随着一系列规则与门槛的“镣铐”,专车终于合法化了。这实在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身份认同的尴尬解决了,忧的是一系列门槛被不少人视为“共享经济”的败退。专车和民宿都曾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讲出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在迅速扩张市场的同时,还赚得了这个时代难得的怦然心动。
 
但它们的原始积累都是在政策缺位的情况下完成的,是一种几乎野蛮的生长。当市场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后,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寻求身份的合法性。专车和民宿内心肯定也明白,政策滞后于市场是一种普遍规律,但政策不可能永远缺位。当你寻求身份的合法性时,就必须接受相伴而生的门槛,不要幻想只靠情怀和故事就能无限制扩张。
 
政策介入的主题词必定是“限制”,这也不难理解。政府与企业的定位不同,企业只要扩张逐利就好,而政府是兜底者,首先强调的是安全与责任。这次关于专车的管理意见中,政府层面对外释放出的信号核心就是安全与责任。可以想见,未来如果国家出台关于民宿的管理意见,也必定最强调着二者,而这二者都是靠限制来实现的。民宿要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到了真的迎接限制政策的那一天,实在无须大惊小怪。
 
对于民宿来说,与其为一个必然到来的事实担惊受怕,更理性的做法是从现在就开始迎合未来的政策,在契合了安全、卫生等政策的基本诉求后,尽可能地争取其他方面的利益,比如审批便利、规模要求、年检流程等。
 
在呼吁政府放松政策门槛的同时,也有必要审视相关经营者的责任感。共享经济的种种形态在西方总能发展得很好,而在中国却总是一波三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的责任意识和征信系统较为成熟和完善。所谓“共享经济”虽然好处多多,但也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缺点,就是为缺乏自我要求与责任感、一心只想赚钱的人提供了避风港。
 
以民宿鼻祖Airbnb为例,它借重社交网络,通过连接住户的facebook和linkedin,实现极大的信用保证。后来,Airbnb还要求用户绑定信用卡、政府ID等。一步步渗透式“捆绑”了信用和责任,进一步提升了房客和住户双向的价值认可,还意外增加了用户的粘性,为干翻Craigslist立下汗马功劳。
 
未来的“共享经济”必然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责任,包括明晰的责任划分、自觉的履责意识、有效的追责体系等。如果民宿能够在政策落地前,主动形成行业自发的一套责任体系,未来会有更大的主动权。
 
启示二:互联网平台很难继续走“轻资产”道路
 
这是接着“责任”的话题往下说。此次出台的专车管理意见,对互联网约车平台也赋予了责任,要求打车软件公司与专车司机要订立劳动关系,把司机作为平台的雇员来管理。这是为了避免互联网平台以“只充当中间人”为借口,逃避相关的管理与安全责任。也就是说,打车软件平台不能再走单纯的平台化“轻资产”道路。
 
目前,民宿方面的互联网平台主要采用的也是这种“轻资产”模式,主要整合零散的房源。但关于这种轻资产的道路究竟是否是长久之计,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像途家、小猪、木鸟等这些行业领军者,都组建了越来越庞大的线下服务团队。相应的责任承诺,也已经成为竞争中的一个有力砝码。
 
无论是政策的倾向,还是行业自身的需求,都说明民宿互联网平台很难再坚持走轻资产的道路。专车的例子不过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印证了这种趋势。参考专车的政策,未来关于民宿的政策很有可能也会对互联网平台作出约束,进行相关的责任划分。
 
今年10月1日起,新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对应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那么,问题来了:美团、大众点评等等以前就安安静静地做个平台,抽点佣金,现在要对线下做这么多“监管”工作要费多大劳动量?这个答案政府部门会用“铁拳”让你去思考的:这几天,深圳市场稽查局正对 “饿了么”、“美团外卖”、“大众点评”、“淘点点(口碑外卖)”进行立案调查,其缘由就是这几家涉嫌未履行法定的许可审查的义务。这也是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全国第一宗对网络交易平台未履行法定的许可审查义务进行立案调查的案件。做大平台,然后晒晒太阳,抄着手抽点佣金的时代,正在过去。轻资产的模式也正经历着迄今为止最严峻的考验。
 
民宿的互联网平台必须认真探索轻资产与重资产模式之间的平衡,这不仅是为了迎合可能的政策,也是为了给自己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随着“互联网+”从疯狂圈地的初级阶段,迈向深度优化的进化阶段,单纯靠资源的汇聚将逐渐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市场需求,不足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旅业的轻资产模式,很容易通过“卡位”和资本并购模式来撑大市场的体量,也很容易做成标品,而盈利也很容易达到一个零界点;而重资产模式往往需要服务品质和运营手法的进一步提升,各家都有独门技法,也会做成盈利不可限量的非标产品。在这个逻辑上,很容易就能看懂为什么“机+酒”就那么快做成了标品,而休闲游、周边游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启示三:民宿与酒店该如何共存
 
专车虽然受到许多乘客的欢迎,但一直有一个充满敌意的旁观者,就是传统的出租车。出租车认为专车抢了自己的生意,但面对专车的冲击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如何是好。这跟民宿与传统酒店业的关系很有相似之处,尽管两者目前的矛盾和斗争看上去还没有那么大。
 
专车新政给专车与出租车的定位是差异化并存,这应该也是民宿与传统酒店未来将要走的路。不过,如何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和平共处,也是需要好好研究的。就目前呈现出的趋势看,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两者走融合发展的道路。
 
民宿对酒店市场的侵蚀,最初主要靠的是特色与价格。但这两个因素都并非不可变化的。就价格而言,这几年民宿价格不断攀升,赶上甚至超过了经济型酒店,在价格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而特色则是可以模仿的,酒店业正在逐渐多元化,这几年兴建的特色酒店也有不少。民宿还有一个优势是区位,比如处在景区中。但酒店业在资本实力下也并非实现不了在景区布点的愿望。
 
事实上,酒店与民宿的融合已经开始有所表现。比如,首旅酒店这样的传统企业已经在介入民宿市场,于今年年初推出“山里寒舍”、“山里逸居”两个乡村酒店品牌;而一些地方的民宿则在向酒店化模式靠拢,比如乌镇式的连锁化统一经营,以及一些地方对民宿也仿照酒店业进行星级评定。
 
可以说,就目前的发展模式而言,民宿与酒店之间的差异并非无法抹平。民宿目前的火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概念”的新鲜感。如果民宿不能在特色上持续发力,这种火爆可能很难长久持续。民宿在发展中应该特别警惕与酒店的雷同化,这不仅是因为守住市场的需求,也是为了在未来的政策中争取主动。毕竟,如果民宿与酒店太过相似,政府自然会按照酒店的各项标准来出台民俗管理政策的。酒店的用水、用电、用气连与工业都不能同价,凭什么民宿可以纯天然按照民用标准走。
 
启示四:别以为消费者会永远站在自己一边
 
专车与民宿这样的“共享经济”形态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的追捧。这种追捧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对相应的传统业态(出租车、酒店)的不满。但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去新鲜化,再加上这些新鲜业态在扩张过程中难免出现的种种问题,消费者也正在变得冷静。
 
如今,专车与民宿都已很难单靠讲情怀就能打动消费者,它们更需要提供更贴近现实的服务。消费者变得更务实,他们希望服务是安全的、舒适的,希望性价比是高的,希望与驾驶员、房东的沟通是愉快的。同时,传统行业(出租车、酒店)也在不断改善,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他们会用脚投票,看重的是自己是否能得到高性价比的服务,而不会永远站在某一边。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专车还是民宿,都已经从消费者任性的“专宠”中剥离开来,开始进入了真正的市场竞争。它们必须靠着踏踏实实的摸索,去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
 
去年12月,印度一名女子使用Uber软件打车回家,途中,该名女子遭受司机强奸。在民众的抗议声中,Uber在印度的业务一度被叫停。在Uber随后加强了对司机的资质审查,法院后来才撤销Uber的营业禁令。但受害人还是在美国对Uber提起诉讼,指控其未能确保客户安全。
 
民宿如果轻易学会了傲娇,置相关监管于不顾,携自定义的“民意”而刚愎自用,后果可能会比现在专车的处境更为尴尬。
 
分享另一个“法外之商”蚂蚁金服的态度,它虽已有大象之躯,但智商和情商要高很多。日前,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再次强调:“新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监管,蚂蚁金服致力于让新金融的创新完全置于透明有效的监管之下。互联网金融不是监管套利,也不会处于规则的真空地带”。这句话,民宿大佬们要听得进去才行。就中国现实国情而言,也许,戴着镣铐跳舞会让人更安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悠游网
酒店活动
图片资讯

Copyright C 2007-2025 www.yoyo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1035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