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注定不是文旅行业的投资之年,前些年的大项目、大投资、大建设实在太多了,而且大都是没有市场精准定位或者偏离文旅主业的乱投资,更要命的是沉淀了太多太多不死不活、苟延残喘的所谓地产类文旅项目。到头来,上一届的政绩和形象工程只在奠基仪式和开业典礼上火了一把,现在倒成了这一届的沉重包袱和剧痛伤疤。
之所以讲,2022年不要重投资,还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原因就是,好多企业真的没钱了,想投也投不了了。
首先,有点奇怪的是,地产行业已成为文旅产业风向标之一,因为前些年它们过多地渗透和侵蚀了尚不健全的文旅产业,投机行为不仅扰乱了文旅行业,也葬送了自己的投资。
其次,各级政府和企业集团组建的文投、旅投、城投、交通、水投、建投等五花八门的所谓平台公司推波助澜,跑马圈地,撂下了许多烂摊子。现在,许多平台公司也不好“使”了,先是银行贷款,后是政府债券,再是上市融资——据闻,就在前几天,某省的某个平台公司竟然一口气收购了6家上市公司。先是圈地,后是圈钱,现在终于把自己也圈进去了。
有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金融机构、政府和老百姓也随之被绑架了。地产危机之后已隐现“平台“危机。
体验经济下的休闲旅游,市场第一,资源第二。优质旅游资源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消失殆尽,尽管随着近几年交通设施的延伸和完善,老少边穷地区的优质资源又慢慢显露出来,但是,不少区域内的资源是同质化的。“市场+文创+科创”也许是今后旅游项目和产品提升的重要方法和路径。
市场是公正的。现在,“市场”终于出来说话了,它不会允许一个长期没有经营产出和效益的企业继续投资下去了。怎么办?收收心,赶紧回到老项目、老景区上来吧。
一是整合并购。投资不行退其次,危中有机,并购整合也许更有利,当然,就怕前几年的资金浪投了。
二是盘活存量。下点功夫长点心,趁此疫情,苦炼内功,适应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度假需求,平衡和均衡市场需求,弥补出境游的国内市场空白,提升产品质量,丰富多元业态。
三是搞好运营。网红之类的营销终归是过往云烟,稍纵即逝,“现象级”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偶发现象,人为促成的更不用说。如丁真、李子柒现象等,红过之后定会沉寂。这一点,大家看得真切。如果没有内核和品质,指望曝光度永远出彩是不可能的,也许空有流量,没有留量和消费,注定不会持久。
2022年,老项目宜整合,老资产宜盘活,老景区宜提升,新项目把握好方向和路径,务要精准定位,唯独不要轻易重投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