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该怎样回归理性思考?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0-08-08

一、几个概括性要求

体验至上,指的是不仅要让人们在休闲度假中感到舒适、惬意,还要让这段时光成为他们人生美好的回忆。这不只是简单地经营产品,更重要的是服务的供给。旅游度假区经营管理者要认认真真研究需求、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不能“我觉得游客需要什么”,而要更多关注“游客觉得你应该给他提供什么”。

顺应潮流可以让自己走得更好、更远。有几个方面的趋势可以关注:

根据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旅游度假产品有很多类型,比如运动健身型、休闲娱乐型、日常体验或者参与活动型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里有两个关键词,“多样性”和“品质”,这就需要经营者考虑怎么处理大众化和高质量的关系。

第三,现今,各行业发展都离不开科技。那么,科技发展对旅游发展、休闲度假的改变体现在哪些方面?比如,在展现方式、供求匹配效率、信息触达速度,以及小需求做成大市场、小产品形成大影响等方面,都可能有体现。同时,科技发展也改变了其他方面,比如产品创新。

第四,对于消费群体,我们可能需要关注“80后”“90后”这两个消费人群。一方面,旅游度假区要面向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年轻人,建立产业体系;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可能还要关注老年人的度假休闲问题,如老年人休闲度假的障碍如何破解?老年人市场是否也可以是休闲度假的潜力市场?

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要回归理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关注。

景区是什么?景区更重要的是“观看”,自身配套压力和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少。人们经常讲到景区门票经济,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其实跟景区自身特性有一定关系。景区朝着休闲化、度假化发展,自身配套需求就会有一定提升。旅游度假区强调的是“生活”,对产业链条要求比较高。虽然不排除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可以相互依托、相互成就,但两者不能画等号。比如,在游客过夜停留上,旅游度假区相对于景区,其环境作用远远超过景观作用。

如果把观光旅游理解为传统上的挥着小旗子多地流转、走马观花,这种过程在旅游发展趋势中,一定越来越少。如果把休闲度假理解为悠闲消磨时光,在一个地方做长时间的停留、体验,并强调质量,可能休闲度假需求会越来越完善。总体来说,两者会维持比较稳定的关系,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会有各自的市场依托。

市场看好,并不见得马上或者普遍地在业绩上体现出来。比如,企业度假板块能不能做到发展上升,利润也同步上涨?旅游景区能不能顺利地从对门票的依赖转到注重业态打造、项目创新、氛围养成上?游客是不是习惯为环境买单而不仅是为景观买单,是不是习惯积极参与而不只是外在观看?这需要更多的转化过程。

第五,度假可以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度假生活化与度假定居化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相比较而言,一般涉及更长时间的停留,使得度假产业生态和配套体系跟传统观光旅游不一样,度假区社区化、社群化趋势会非常明显,但一定是流动的社区、松散的部落。

部落的概念在旅游度假区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以日常社交圈为例,尽管有人在社交平台可能拥有成千上万的朋友,但能够真正进行有意义互动的,多数情况下不超过150个人。超过150个人后,可能从大的部落分裂成若干小部落。这类小的社交圈子的需求,在度假过程当中可以得到满足。

第七,高质量设施项目和高质量度假区之间不能盲目画上等号。高质量设施是度假重要的基础,但是高质量的旅游度假区需要多层次的建设。

要关注高质量的游客。这些游客的文明程度怎么样,有没有到处乱涂乱画,是不是遵守排队秩序,是否具备预约意识,是不是理性消费者?高质量游客还要有一定支付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储备。

四、高质量发展要回应问题

问题可能有很多,比如,究竟是关注高频低消费近程市场,还是关注低频高消费远程市场?做乡村度假,还是城市度假?是让游客自己选择产品自由组合,还是基于场景创建产品让游客消费?规划的时候,是明确功能分区,还是做小组团多模块混搭配置?在空间边界上的物理标志方式是竖一堵墙,还是用更柔性方式,比如标识系统?

第一,旅游度假区发展是资源推动还是利润推动,是市场推动还是供给引领?

第二,做内容时怎么做IP提炼?

第三,休闲度假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例如,浙江率先推出点状供地模式是在莫干山。游客在莫干山休闲度假的时候,体验是一个整体,从一个度假项目到另外的度假项目时,公共空间不需要度假企业去征地、用地。体验可以一体化,但在发展上需要跨界。这些跨界可以是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度假企业自己的供给和别的度假空间供给。如果没有完成跨界,度假企业资产非常重,越重资金沉淀越多,没有办法专注于主题化、精细化发展。当然,旅游度假区发展也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要有休闲度假文化氛围。像滑雪产业发展好的地方,不简单是滑雪运动,还有整个社会滑雪文化的支撑。

旅游度假区有很多项目设施,包括酒店项目等。有客源组织能力的新型度假酒店产品,或者自带流量的项目、能够吸引游客的项目,是旅游度假区最需要的休闲度假投资项目。需要关注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项目是要分休闲度假市场蛋糕的。他们立足于自身发展,是旅游度假区的收割者。

五、高质量发展要整体架构

第一,一流的形象。形象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吸引人去到那个地方的理由。

第二,一流的生态。生态是休闲度假非常重要的本体因素,但最终要落到休闲度假产品上。

第三,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产品需要大家有创新动力,愿意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想出新的创意、新的产品。

第四,一流的标准。标准其实是一套信号机制。对于一流旅游度假区来说,一流标准不只是执行现有行业大标准,还需要创建自己的企业标准,用标准保障品质。比如,以温泉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能不能在国家标准之外,围绕温泉文化、温泉服务建立起自己的标准?这既需要国外引入、自主研发,也需要综合推进。

没有一流的休闲度假品牌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企业,也不可能吸引一流的市场。

怎么让人们通过休闲度假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实现全面发展?其实游客需要引导,需要培育他们的休闲能力。一流的游客通常具备一定的消费技巧和度假能力,尤其在强调参与、互动的环节。休闲度假作为一种追求生活的方式,人们也可以在某个地方停留下来,构建生态圈、生活圈。

实现生态化、群落化的时候,跨界融合让大家做各自擅长的事情,形成合力,比如,有些专门做住宿产品供给,有些专门做文化解说,摄影很好的人可以做旅拍。我们需要把这几拨人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跟传统旅游的那种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不同,休闲度假是在一地长时间停留,将疲惫身心放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未来这种美好生活可能成为日常状态。

六、高质量发展要创新推动

第一,定位创新。发展过程中,旅游度假区怎么明确定位?笔者梳理发现,全国现有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少在做水文章,有11家河湖旅游度假区、4家海滨旅游度假区、5家温泉型旅游度假区。亲水是人的本质回归,尤其是儿童,对水游乐项目没有抵抗力。

第二,理念创新。如何服务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旅游度假区能不能在非惯常环境中,把人们想在日常中体验而不可得的东西展示出来?

对于旅游度假区不能只强调建,不强调管。笔者希望把工作焦点放在小项目上,通过小项目充实空间、形成价值和营造氛围。许多人习惯做大项目,但只有空间和规模尺度比较小的好产品通过聚集形成群落,才能够产生引力,也就是“小尺度、好产品、大聚集”。比如,有些地方把乡村文化馆充分利用起来,做“文化馆+”,把咖啡馆、休闲酒吧、私人博物馆加进去。这时候,文化馆就变成了剧场、课堂、茶座。

空间创新过程中,要把资源联动起来,在这个方面,有很多新的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用,

旅游业本身是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度假区不能只提供让人获得浅层次快乐的体验,而要让人身心愉悦、精神富足。这就需要建管者思考,旅游度假区怎样把游乐与意义结合起来,怎么在景观中配置文化设施,让优美风景和优秀文化相融合。同时,需要考虑赋予空间更多的平台价值,吸引更多自我表达式的展示,突出空间的公共属性、文化艺术属性。

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让人们爱上旅游、爱上旅游度假区,在度假中遇见美好的生活,遇见美好的自己。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网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悠游网
酒店活动
图片资讯

Copyright C 2007-2025 www.yoyow.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001035号-5